企業的人員招聘工作,許多時候是由于該組織人力資源管理自身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員工的自然流失帶來的人員需求,比如,員工的異動、辭職,各種原因的休假(病假、產假、探親假等)都會產生工作崗位的空缺,需要招聘正式或臨時調動的員工來補充。另一方面,還可能是內部員工的數量和素質不能滿足工作崗位的需要而引發的招聘需求?,F在好多是內部人力資源配置錯位造成的生產力低下,如何提高人力資源匹備,就成了企業人力資源關注的焦點。
人力資源配置分析涉及人與事的關系、人自身的各方面條件和企業組織機制及行業現實等要素。從而形成五個方面的配置狀況分析。
一、人與事總量配置分析
人與事的總量配置涉及人與事的數量關系是否對應,即有多少事要用多少人去做。但這種數量關系不是絕對的,而是隨著企業的經營和當期生產訂單而變化的。無論是人浮于事(又稱冗員),還是有事沒人做等都不是企業希望看到的結果。
在分析出當期人力過?;蛉肆Σ蛔慊騼烧呒娑兄那闆r之后,應該更關注如何合理配置人力供給與需求。通常情況下,在人員短缺時,可考慮:
首先,應當考慮在企業內部調節,因為此方法不僅風險小、成本低,而且還可以使員工感到有盼頭、有機會。
其次,可考慮外部補充、招聘、借調、實行任務轉包等措施。
最后,在人員富余時,注意利用多種渠道妥善安置,例如可通過內部轉崗訓練、縮短工作時間、遣散臨時用工、對外承包勞務、實行彈性工作制等。
二、人與事結構配置分析
人與事的結構配置是指事情總是多種多樣的,應該根據不同性質、特點的事,選拔有相應專長的人員去完成。企業內人員配置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把各類人員分配在最能發揮他們專長的崗位上,力爭做到人盡具才、才盡其用。
正所謂:以適合的人,做恰當的事。因此,按照企業現有人員能力和特點進行分類,考察現有人員的使用情況,并列出矩陣表,從中可以分析組織架構內現有人力資源的實際使用情況和效果。如通過縱橫向分析(列出各職位對崗位的人數),找出當前人力資源實際使用率和尋找出造成實際上浪費的可能性。
可分析該企業有多少名熟練工在做非熟練丁工作,有多少技工在做熟練工工作;工程技術人員中,多少人在做熟練工作,多少人在做技工的工作;還有多少名專業管理人員處于半工作或不飽滿狀態。從而需要進行人力資源的調節,避免再出現從直接到間接的人力成本浪費。
三、人與事質量配置分析
人與事質量配置是指人與事之間的質量關系,即事的難易程度與人的能力水平的關系。事有難易、繁簡之分,人有能力高低之分.應根據每種事的特點、難易和繁簡程度,及其對人員資格條件的要求,選拔具確相應能力水平的人去承擔。這是因為,人力資源管理的根本任務是合理配置和使用人力資源,提高人力資源投入與產出比率。要合理使用人力資源,就要對人力資源構成和特點有詳細的了解??梢赃@樣說,人力資源是由個體人力和能力組成的,而各個人員的能力由于受到身體條件、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等因素的影響而各自不同,形成個體差異。這種個體差異,要求根據能力大小、水平高低的差異安排在相應能級層次的崗位上,使個人能力水平與崗位要求相適應。
人與事的質量配置不符主要有兩種情況。第—種是現有人員素質低于現任崗位的要求;第二是現有人員素質高于現任崗位的要求。對于前者,可考慮采用技能性培訓或轉崗等方法來調節現有人員的使用情況;對于后者,就應考慮將其提升到更高的崗位擔任工作,以發揮他們更大的潛力。
四、人與工作負荷狀況分析
人與事的關系還體現在事的數量是否與人的承受能力相適應,使人力資源能夠保持身心健康,這是因為組織的各項活動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依賴、前后銜接的有機整體,每個部門的人力資源配置都應與其所承擔的工作量相適應,使得工作負荷量與人力資源身心承受能力相適應。
比如,員工的勞動強度要適度,腦力勞動也要適度,工作時間也要適度,不能超過一定的范圍,既如何合理形成一種壓力與動力,又要保持員工的身體健康和保持和改善心理狀態。
在實操方面,若工作負荷過重應減輕工作負擔或新設一個崗位來分擔原崗位的工作;若工作負荷量不夠,則應考慮合并相應崗位或增加該崗位工作內容。無論是工作負荷過重,還是工作負符過輕,都不利于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
五、崗位人員使用效果分析
人與事的配置分析最終還要看對在崗位上的員工的使用情況,這是動態衡量人與事關系的重要內容。一般來說,人員使用效果經常用態度為基礎,績效的好壞與自身能力的強弱做比較。
在工作績效與能力的校對方面,可根據實際的資料(績效的好壞以及能力的高低),將人員使用效果(基本分析)為四個區間(案例與說明圖示略)。區間A:為能力高,績效好的情況;區間B:為績效好,但能力低的情況;區間C:為能力高,但績效差的情況;區間D為能力低,績效差的情況。
在實操方面,應針對上述情況,采用不同的策略與改善方法。
首先,區間A的員工,是價值最高的員工,單位要留住他們,重用他們;
其次,區間B的員工,應在鼓勵他們保持原有的工作熱情的基礎上,通過培訓提高他們的能力,使其向區間A靠近;
再次,區間C的員工,應找影響績效的因素,努力幫助他們在今后的工作中提高績效;
最后,區間D的員工,應該關注他們是否還有可能改善目前崗位實績的可能,或通過培圳與評鑒重新調整崗位。
以筆者服務的一個企業為例來分析怎樣進行人力資源的配置以提高工作效果和效率。該企業是電力行業的設計院,電力行業企業有個特點是其業務量和宏觀經濟的相關性很強,同時其工作的技術特點是同一專業不同類型的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差異很大。該企業面臨的問題是:不管是高級工程師、助理工程師都是分別負責完成不同卷冊,而每個卷冊中的不同工作都有技術難度的不同,其結果是高級工程師負責整個卷冊尤其是制圖工作造成了人力資源的浪費,而助理工程師又不能有效地完成一個卷冊的所有工作,造成設計質量的下降。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
首先,我們進行了工作的差異性分析,步驟為:
1.將卷冊中的具體工作進行細分;
2.對細分工作進行難度評估;
3.對細分工作進行工作量評估;
4.根據各細分工作的難度、工作量確定各層次人員的需求比例。
第二,進行人員差異性分析:雖然企業長期沿用的技術職稱能夠部分體現個人能力,但并不完全對等,所以需要對現有工程技術人員重新進行能力評估,以確定其能勝任工作的層級,步驟為:
1.確定影響個人能力的主要因素和影響程度(權重):經確定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學歷、技術職稱、技術工作年限、擔任的技術角色、解決問題能力等;
2.根據確定的評價要素和權重組織人員進行評估;
3.根據評價結果和各層次人員需求的比例將現有人員劃分為專家、資深設計師、設計師、設計員四層。并確定不同層級人員的工作重點定位。